理财资金大挪移:1月住户存款增加超6万亿

最新信息

理财资金大挪移:1月住户存款增加超6万亿
2023-02-18 02:25:00
日前,央行公布2023年1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1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6.87万亿元,同比多增3.05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6.2万亿元。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理财资金的缩量。民生证券研报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1月,银行理财新发产品实际募集规模有所下降,为3386亿元,较2022年12月下降0.76%,同比下滑14.34%。
  理财资金是否转移成了存款?业内人士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相关分析指出,2022年底银行理财的赎回潮导致大量低风险偏好的理财资金恐慌性回归储蓄,是居民储蓄规模大幅增加的原因之一。同时,经济大环境不景气和散点疫情频发之下居民消费不振,使得居民预防性储蓄高增。此外,地产风险扩散之后居民购房意愿低迷,相关资金回流至银行表内。
  理财赎回“余震”影响犹存
  前述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月,人民币存款余额265.39万亿元,同比增长12.4%。
  对于2023年1月存款大增的原因,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认为,主要是春节前夕企业发放薪酬福利较多,老百姓存款需求增加。且过去一年由于资本市场不景气,投资者避险情绪升温,存款意愿逐渐上升。
  近期理财产品募集规模出现明显缩水,亦对上述观点予以佐证。
  近日,普益标准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1月,新成立的1933款净值型理财产品。其中,有1158款产品公开披露了其实际募集规模,披露实际募集规模的产品数量占新成立产品数量的59.91%。募集规模方面,所有上榜产品的平均募集规模为28.76亿元,较2022年12月的33.49亿元显著下滑。
  普益标准研究员叶发荣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理财产品募集规模降低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是理财赎回余震影响犹存。2022年11月以来,预期根本性扭转之下,债市大幅下跌,理财赎回负反馈持续演绎,这导致部分投资者对新发理财产品处于观望状态。直至2022年12月中旬后,监管引导下债市逐步企稳,理财赎回潮逐步平复。另一方面是受到了春节和季节性因素的扰动。春节休息期间,投资者对资本市场和理财产品关注度降低,导致理财产品募集规模下降。
  “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理财产品规模就有所下降,主要是产品经历多轮净值下跌潮,投资收益整体不理想,部分投资者甚至出现本金亏损的现象。2022年以来,股市低迷、理财产品净值涨跌起伏、房地产投资前景不明朗,且疫情影响之下老百姓收入增速放缓,投资风格趋向于保守,即使存款利率走低,老百姓也更愿意购买存款这种无风险产品,因此部分投资理财市场资金向存款转移。”刘银平谈道。
  实际上,理财资金“出走”的情况,在2022年四季度已经显现。
  据普益标准数据统计,截至2022年第四季度,银行理财存续规模约26.65万亿元,较前一季度规模下降超2万亿元,回落至2022年第一季度水平。同时,2023年1月10日,央行公布的2022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全年人民币存款增加26.26万亿元,同比多增6.59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7.84万亿元。
  叶发荣分析称,主要的原因还是2022年债市调整,引发银行理财“破净潮”,大量理财资金被赎回。虽然2023年1月大部分理财产品都取得不错收益,但是“破净潮”的余震还在,导致部分投资者选择更稳妥的方式,把资金存入银行。
  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黄文涛估算称,理财资金向存款转移,约为净存款增加贡献1万亿元。“截至2022年三季度,居民非活期存款规模为79万亿元,货币市场基金规模约为10.6万亿元,定期存款和货基规模比重约8∶1.假设理财赎回后资金等比例流向定期存款及货币基金,则2022年第四季度理财赎回将推高居民存款约1万亿元。”
  居民存款将流向何方?
  历史经验显示,净储蓄的下降,主要依靠两点,分别是地产周期恢复带动大额消费需求上行和存款向更高收益的非银转化。
  对于地产、消费与金融投资等潜在的消化路径,明明债券研究团队认为,居民储蓄流向地产的规模较为有限。“向地产释放仍需观察预期修复,超额储蓄能否顺利向地产行业释放、刺激房地产销售,关键在于居民对于交付问题的信心改善以及对房地产财富效应的预期判断。目前政策有所支持,但房地产财富效应与房价增速仍然是一个长期制约,预计超额储蓄向房地产行业释放的规模有限。”
  国盛证券则指出,从存量视角出发,防御性储蓄更多源自对未来收入的悲观预期,这将直接制约居民的房产、耐用品购置,潜在消费升级可能也会阶段性转化为消费降级,因此存量储蓄的释放将更多流向消费与楼市。从增量视角出发,历史经验表明,新增储蓄与投资的关联度往往更显著,与消费的关联实则相对较弱,反映出储蓄意愿的边际调整可能与居民投资意愿调整挂钩更为直接。投资意愿修复的具体体现则往往依赖于赚钱示范效应,本轮预计股市或率先受益。
  谈及居民存款是否会转为消费,明明债券研究团队认为,居民消费的阶段独立性和低收入群体收入恢复的滞后,导致消费增长难以得到长效支撑。“虽然春节各类消费数据表现较好,但居民消费行为具有阶段独立性,过去超额储蓄对未来超额消费的转化有限。同时,前期疫情和基本面扰动对消费的抑制主要集中在低收入群体,但目前这部分群体的收入恢复也相对较慢,对消费数据的支撑作用较低。”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估算到,2020~2022年的居民超额储蓄体量预计为3.98万亿元,预计2023年居民储蓄存款释放将流向实体经济及资本市场。而当前我国经济领域各项政策核心在于围绕共同富裕、为民生领域降成本,超额储蓄在无法大量进入实体经济的情况下,资本市场将是核心外溢方向。
  明明债券研究团队认为,现阶段各类银行理财能满足不同风险偏好和流动性偏好的居民需求,在恐慌情绪逐渐消散后,居民有望增大理财资产的配置。破净率和信用利差数据显示,赎回潮对理财的影响正有序收尾,预期企稳下,2022年四季度从银行理财赎回的资金也有望重新回归。此外,历年下半年时银行理财会迎来季节性的冲量行情,同时前期大量破净产品也将在年中之前全面兑付,预计理财规模将在2023年下半年恢复至29万亿元以上。
  创新理财能否促进存款回流?
  记者注意到,为安抚投资者、平滑产品净值波动,近期多家理财公司推出了以摊余成本法估值的低波产品,并借此吸引流入存款的资金回归理财。
  所谓摊余成本法,是指将理财产品所投资的资产在一定时期内能取得的所有收益平摊至每天。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的产品,一般净值波动较小,收益率看起来也更为平稳。
  普益标准研究员张影认为,摊余成本法产品能起到一定的“留客能力”,但程度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强。一方面,通常能见到的摊余成本法产品的封闭期在半年以上,过长的产品期限是造成摊余成本法产品吸引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在经历“破净潮”和“赎回潮”之后,投资者信心尚未恢复。
  张影认为,能够使用摊余成本法估值的产品类型十分有限,短期内,摊余成本理财产品的发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对冲理财规模下降的作用,但长期来看,预计使用摊余成本法的产品不会成为主流,流动性强的产品会更受投资者青睐。
  为此,多家理财公司又紧锣密鼓地推出了混合估值理财产品。顾名思义,混合估值理财产品就是产品净值估值方法的多元化,即同时使用摊余成本法和市值法估值。
  混合估值产品既能通过摊余成本法仓位,保证组合的净值不发生大波动,又能通过市值法仓位,提高组合的整体收益。
  明明债券研究团队认为,这两类产品由于大部分资产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整体的净值波动较为稳定,成为在赎回潮后的创新选择。相比于传统的定存产品,该类产品同样具备封闭期限,能保证资金池运作规模在风险事件维持稳定,有利于吸引存款回流至理财。
  招银理财方面介绍称,在产品投资策略方面,混合估值理财产品坚持稳健杠杆、全仓期限匹配资产,严控信用风险,强化收益确定性;债券部分采取期限完全匹配持有到期策略,获取债券稳定票息收益。同时组合整体采用混合估值方法,有效降低持有期间波动。
  “考虑到目前实际发行的混合估值债券基金和理财产品数量有限,且运营时间较短,其净值波动尚不具备参考价值。未来,混合估值较定期存款的绩优空间可能更大,部分流动性偏好中性且追求稳定收益的资金有望流入理财。”明明债券研究团队谈道。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理财资金大挪移:1月住户存款增加超6万亿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